谷歌声称,大多数安卓(Android)用户每天要查看手机150次。智能手表和谷歌眼镜等可穿戴技术可能最终会减少我们查看手机的次数,但肯定也会增加普通用户每天被数字设备干扰的次数。那些使用了在谷歌I/O大会上亮相的三星Gear Live和LG G智能手表等安卓可穿戴设备的早期用户说,他们的腕部“总是发出嗡嗡声”。数字科技无疑增加了我们精神受到的刺激,但所带来的效果呢?
由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蒂莫西·威尔森(Timothy Wilson)领导的一项著名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人们变得如此不适应独自静思,很多人宁愿接受温和的电击,也不想“无聊的呆着”。这项名为《静思:放飞思绪的挑战》(The challenges of the disengaged mind)的研究于7月4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当代美国人不喜欢独自静思。
威尔森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我们的大脑里充满愉快的回忆,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说故事,制造各种幻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研究中不断发现,人们不太喜欢这样并且觉得这很难受。”不出所料的是,男性比女性更不喜欢这种独处。在该研究的最终测试中,只有25%的女性在15分钟时间里选择接受电击,而男性的比例高达66%。有位男性非常离谱(他的数据未收录在最终结果中),在那段时间里竟然给了自己190次电击!
这项研究旨在测试人们凭空幻想和维持无组织心理活动的能力。挑选的被测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年龄,使用不同的电子产品,因此研究结果并非直接指向智能手机的使用,但那种不安分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如果我们不需要令我们分心的事物,我们就不会渴望那些东西。”威尔森说,“但周围有如此之多的东西可用,这妨碍了我们学习如何放飞思绪。”虽然那些善于静思的人在测试中表现更好,但更少使用社交媒体与更好地静思表现无关。
从这些测试中还能得出一个更加广泛的结论,这对于对科技进步的目的提出了质疑。科技的强大力量是抽象化,但数字技术对我们心理过程的不断干扰正在削弱我们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这不是杞人忧天。移动设备用户的年龄日益年轻化,这可能会无意中严重影响后代利用迅速增长的计算机功能的能力。iPad正在中学里迅速普及,但根据我个人经验来看,结果并不喜人。学生们似乎更喜欢打游戏和使用社交媒体,而不是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
除了推动STEM教育和创造大量的在线编程学习方法以外,我们尚未形成一种文化,来让人们培养出利用这些神奇工具(刚刚发布的沃尔夫拉姆编程云)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计算机设备的所有功能都需要由抽象逻辑思维来加以引导利用,如果你每天查看智能手机150次,就很难形成那种思维。
有趣的是,一款名叫Moment的新应用“可以自动记录你在手机上花的时间”,这样你就可以设定限制,“使你的生活恢复平衡”。开发者凯文·霍尔什(Kevin Holesh)解释说:“Moment这款应用是我为自己编写的。我觉得自己忽略了家人和朋友,把时间都用在了iPhone上。”他不是反对新技术的人,但他说:“我的iPhone在很多方面改善了我的生活,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但有时我使用过度,眼睛和脑子开始变得不太灵敏。我玩iPhone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打发时间我也可以深呼吸,看看周围的世界。”听起来,参与上述测试的人也可以试试霍尔什的应用!
在我们思考移动技术和应用是否确实改善了我们生活的时候,这种认知因素非常重要。我们或许会想起iPhone或安卓手机使我们能够做到的那些事情,想象着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能够带来的新功能,但它们是否都能令我们变得更加快乐或者更加聪明呢?不幸的是,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想要真正用好人类集体想象力创造出来的那些奇妙产品,我们必须学会在某些时候放下它们,培养独自思考的能力。
在一个发达经济体中,人们宁愿选择接受电击,也不想静静坐着,与自己的大脑为伴,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提醒自己,我们已经太过依赖技术,从而让自己更有选择性地使用它;我们还需一些理由来积极培养抽象心理活动。有人要跟我下盘棋吗?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