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qrc
 

我国首次启用蝴蝶监测环境 或能预警极端天气

媒体:中国科技网  作者:陈健
专业号:萍乡指导站 2016/7/14 17:07:19

在众多生物中,蝴蝶被公认为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物种之一。近年来,我国雪灾、干旱、龙卷风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出现。从长远看,这些气候变化现象或许可 以用生物监测来预警。近日,环保部首次启用了蝴蝶监测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有着“蝴蝶教授”之称的李朝晖近日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指 出,蝴蝶群类已经在地理分布范围、生活史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方面对气候变化做出响应。

 

技术符合国际标准

环保部这次启动的首次全国蝴蝶监测,覆盖国内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之所以选择蝴蝶作为监测对象,是因为蝴蝶对环境的反应速度超过鸟类和其它昆虫,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高灵敏性环境变化指示生物,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指示生物的最佳代表,此前已经有欧洲、北美的相关国家采用蝴蝶监测的方式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

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随着国内城市化现象的不断扩大,自然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蝴蝶是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某种蝴蝶对应某种植物,一旦某种植物消失,则以此为食的蝴蝶也会消失不见;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蝴蝶是变温动物,不能调节自身体温,所以对气候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李朝晖说,环保部之前采用鸟类、两栖动物进行监测,现在时机和条件成熟,蝴蝶就能派上用场了,这一技术完全符合目前国际通用准则。

“我们从2009年开始与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合作,率先在国内启用蝴蝶监测。”李朝晖表示。

或能预警极端天气

据有关学者介绍,蝴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气候要素间的稳定关系,为其生命发展、进化、生存和繁衍奠定物质基础。通过分析蝶类种群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动态、趋势等,监测和预警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从生物层面上科学地反映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作用。由于近年我国雪灾、干旱、龙卷风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出现,因此从长远看这些气候变化现象或许可以用生物监测来预警。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专家指出,我国一直缺少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数据,现有生态监测体系也多为对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等的监测,野生动物监测也多被边缘化。

鉴于气候变化影响可能有滞后效应,只有建立包括动植物学在内的多学科长期监测站点,或在现有的监测站点中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将野生动物监测纳入国家监测体系,才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长期的监测数据。

因此,专家建议,应加强对气候变化在不同层面上对野生动植物影响机制的研究,提早调整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措施。

市民也可全程参与

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初,国外就将蝴蝶作为一种环境变化及优劣的指示动物,对蝴蝶进行长期系统检测起源于英国,开始于1976年。首个具有统一标准、大规模的监测计划是英国蝴蝶监测计划,其旨在通过长期监测蝴蝶的种类与数量来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目前,已有众多的蝴蝶监测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均有大范围的蝴蝶监测项目正在实施。

如今,李朝晖教授正在筹建“江苏蝴蝶监测网”,并与环保部对接。网站除了介绍蝴蝶、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外,还会提供给市民参与环保的新途径。例如:市民可以自己设计路线,定期观察其间蝴蝶的变化并上传到网站。“日积月累,我们的监测会越来越细化,得出的环境变化结论也会更加精确。”李朝晖说。

几十年来,我国在蝴蝶领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多是在分类学方面,蝴蝶多样性及生态学方面研究较少,更缺乏长期的蝴蝶监测工作。同时,有关蝴蝶种类组成、分布与种群动态的监测工作也是刚刚起步。尽管陕西和江苏省分别在秦岭地区和南京地区开展蝴蝶监测工作,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完善的蝴蝶监测网络,整个监测处于分散和不规范的初级阶段,未形成可直接应用于蝴蝶监测的完整和成熟的技术体系。

阅读 167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