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碰到”树,“伐”还是“和”?
媒体:中国林业新闻网 作者:内详专业号:朱峰
2015/10/20 9:09:38
某城市大道上近200棵香樟树因地铁施工被砍伐和移栽,引起当地市民的广泛关注和质疑。《中国绿色时报》9月10日登载时评《地铁为何不能给香樟树让路》,呼吁地铁建设规划要广征民意,极力为树让路,以保留城市文脉,而不能简单粗暴地将树砍伐移栽了之。《人民日报》9月14日发表文章《地铁为何与大树过不去》,指出市政建设习惯于要树让路,是因为没有顾及其生态价值。只有把生态账算清楚了,当砍伐挪移一棵树的成本不再是几百元而是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时候,人们面对“妨碍施工”的大树才会三思而后行。 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理念。笔者认为,修路时遇到如何处置树的问题,是砍倒、移走,还是让开、存留?不是一道简单的随意而为的选择题,生态道德、人文底蕴、自然价值、成本效益、民意民声,都是需要考虑权衡的重要因素。 老话说,和为贵。一些地方修建道路时,非但不排斥树、不移除树、不“讨伐”树,反而是设身处地、想方设法、匠心独运地让路与树“牵手”“拥抱”,追求和平共处、交融互济的至美境界,创造了保树护路的佳话,当引以为榜样、标杆和镜鉴。 如黄山景区,排云亭至西海大峡谷修一条山路,恰遇一棵倾倒的松树迎面挡道,于是有关部门给松树加支撑,并在其上方架设镂空结构形成桥面,让山路擦肩而过,既给树留下了活路,又开设了人走的路,还随形就势营造了一处新景观。挂牌记载其事,向游客公众展示其意,景区增添了一个顺应自然、保护生态、巧应天助、化堵为通的“活教材”,可谓相得益彰、一举多得。 又如黄山北麓,名茶太平猴魁核心产地快速通道拓宽,岭头一棵高大的枫树绕不过去,后来干脆让大树立于路中央,既留下古村落的自然人文历史见证,圈住了“乡愁”,又立起一座分开左右车道和提示人们安全文明交通的天然路标。 “树路共生”,体现了“一分为三”“亦此亦彼”的哲学思维,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情怀。道路建设者对一棵树的敬畏、对生态的友善之心,以及驾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睿智,其实也在感染、教化着来往的行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修路留树”,是“美美与共”理念的具体诠释,是鲜活的精神读本,是践行生态文明的生动案例。 “修路修身,养路养心”。愿人类的“身、心”与自然的“路、树”融合共通、互动共进,成为最美的风景,化作共建共享美好世界的实际行动。 (作者: 李和平) (编辑: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