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讯 据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公开的一篇论文称,科学家们以新研究得出结论,地球这种尺寸的行星可以在整个宇宙范围内寻找得到,而不用像此前理论所固守的,认为只能在金属含量丰沛的恒星周围发现。新结论引发了讨论,人们猜测是否正是理论的误区,使得总是又热又大的类木行星被找到,而不是一颗真正小而温度适宜的类地行星。
天文学所描述的“金属量”,含义与人们一般认知的不同,它是指恒星之内除了氢、氦元素之外的其他化学元素所占的比例。因为宇宙中氢和氦的组成量占压倒性“胜利”,其他更重的元素在此地都被称之为金属,那么所谓的“富金属”,很可能是指该星球的碳化合物含量很多,而不是真的有很多地球上的金属元素。
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拉尔斯·班海夫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地基望远镜观测了152颗恒星及它们“麾下”226颗潜在行星的光谱,随后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进行甄别,以确定恒星的组成成分。最终他们发现,几百颗较小的系外行星所围绕的恒星,其金属丰度不一而足。那些金属含量低到只相当于太阳金属量四分之一的恒星,却“掌握”着一至四枚尺寸类似地球的行星。
尽管判断为类地行星还要考量其他因素,但首要的是它们的大小和地球差不多。而目前的新发现被认为是人类搜寻类地行星中的一个好消息。“它们成为普遍分布的了。”班海夫指出。现在,类地行星可能会出现的星系中,并不需要一个像太阳般“特定模样”的“母亲”——它们的主恒星完全可以是颗低金属恒星。
耶鲁大学长期进行行星狩猎工作的德布拉·菲舍尔表示,这一结果应在预期内。恒星的低金属含量能使行星的增长速度放缓,更有利于行星长成“体积小、多岩石”的样子。而像以前那样将恒星金属丰度和类地行星的出现挂钩在一起,只会是“气态巨行星(即类木行星)的好事,岩石行星(即类地行星)的坏事”。
美国天文学会第220次会议上讨论了这一研究。而《科学》杂志在线版认为其也导致一个推论:扩大范围去看,如果那些较小行星中的确有和人类近似的物种存在,那它们出现的历史可能要早于我们非常多时间,因其生活的星球可能会在地球形成的数十亿年之前就诞生出来。这宇宙漫长的过去就不知有多少文明兴起又已然衰落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6/27/content_487176.htm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