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连片特困山区如何走好生态脱贫路
媒体:中国林业新闻网 作者:内详专业号:朱峰
2015/12/28 9:04:08
当前,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农村贫困治理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在各种扶贫开发措施均效果欠佳的情况下,生态式扶贫为山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新的思路。 湖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是指“大别山”和“武陵山”地区。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湖北区域内主要包括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蕲春县,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8个县市。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含8个县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这两个地区具有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两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优势 “大别山”和“武陵山”地区的交通相对落后,不具有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也只是“打工经济”。不过,虽然“两区”在经济方面很“穷”,但也有独特优势,那就是生态优势。“两区”地处山区,青山绿水是“两区”独特的宝贵资源。位于武陵山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66.6%,森林覆盖率达67%。据测算,全州每年的林业综合效益总价值505.93亿元(其中生态效益426.26亿元,经济效益39.38亿元,社会效益为40.29亿元,相当于2009年全州GDP总值280.7亿元的180%,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亿元的527%)。位于大别山试验区的黄冈市是林业大市。全市林业用地占国土总面积的41%,森林覆盖率为43%,林业资源基础好、生态优势突出。“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支持“绿色大别山”建设,力求将“红色老区”建成“生态老区”。 解决“两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可以有多种战略选择,如制度扶贫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教育扶贫战略、人口控制战略、生态扶贫战略、旅游扶贫战略等。生态扶贫战略就是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达到扶贫目的的一种策略,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是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调整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贫困地区整个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彻底脱贫致富。 利用好生态资源、提高生态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两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两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规模经济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两区”的林业生产一直被看做“副业”,林业资源的利用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很大的限制(例如国家关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规定、关于采伐指标的限制等),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化程度并不太高。因此,林业产业并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生产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生产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能够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经济。 目前,“两区”能够形成规模经济的林业经济组织发展较为落后。一是尚没有年产值过亿元的涉林龙头企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小,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而且影响了对林业产业尤其是第一产业的带动能力。例如,大别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绿色产业链条,生态经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别山特色经济林、农庄经济、“将军县”红色旅游、林业加工产业、生态园区、文化旅游并没有形成互动的产业交流平台。林农仍停留在砍树、栽树上,政府着眼于生态建设上,没有将林业纳入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的思路中去。二是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模式落后,以分散性的专业合作社为主。林业生产仍然“碎片化”,分工缺乏细化和深化,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高。因此,“两区”必须通过提升林业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制度激励激发林业生产活力 “两区”促进林业生产发展的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表现在,一是农民林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林业生产周期长,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再加上国家对林木采伐的限制性政策,“两区”农民拥有山林,却没有从山林获得收入,长期以来“守着金山要饭吃”。在建始县,2010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3190元,其中农林收入600元,占林农总收入的20%。 这就陷入了“林业效益低-林农不重视-林业投入少-林业效益更低-林农更不重视”的循环怪圈。二是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同样是林业投资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的问题,使得林业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如利川市2010年林业第一产业1.8亿元,第二产业1.2亿元,第三产业0.1亿元,可以看出资本占主导的林业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低于第一产业产值。在建始县,规模以上的木材加工企业仅有4家,产值共达1.2亿元。恩施市共注册成立了林业专业合作社41家,但入股股金仅有153.8万元,资产规模达222万元。这对林业相对发达的湖北省而言,社会资本的进入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缺乏社会资本的运作,“两区”林业经营效益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更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上,在赋予农民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同时,加快完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办法以及林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同时,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在制度实施机制上,为“两区”农民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在金融、税收、转移支付、公共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形成鼓励发展的正激励;在制度环境方面,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产业的惩罚力度从而形成约束发展的负激励。 生态扶贫模式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可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能很好协调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湖北的“两山”可以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和林下经济,如绿化苗木、生物质能源、木本粮油、森林食品、中药材,突出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森林旅游、竹藤花卉、森林食品、珍贵树种、药材培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木本生物质能源、景观房地产业等新兴产品产业,支持特色产业县、乡(镇)、村的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产业,打造品牌,拓宽增收渠道。 此外,生态观光型经济也是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应鼓励旅游公司进驻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并对他们给予贴息贷款,支持他们把景点搞起来。为了解决山区村居散落、土地分散的特征,要直接对旅游景点进行扶贫投入,通电、通水、通路;并对当地农民的危旧房进行改造,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接待能力,提供农民兴办农家乐的能力和资金。目前,影响了生态观光经济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种生态观光型的运作方式需要专业人才,可通过“公司 农户”合办生态观光的扶贫模式,培养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推动观光生态型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总的来说,生态式扶贫是一种发展型的扶贫,它具有“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因此,湖北省和“两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具有“两区”特色的发展格局。“两区”只有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发挥比较优势的技术条件和制度环境,才会持续强化和提升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 贺东航) (编辑: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