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刹探奇
媒体:中国林业网 作者:内详专业号:朱峰
2015/4/24 16:51:37
进入太行山腹地左权县,踏进龙泉国家森林公园,攀上龙泉山头,绿林深处,有座溶洞古刹颇摄人眼球,这就是雷音寺。清代辽州举人常景星作诗道:“迂回曲折上山巅,怪石生成洞一天。信是红尘飞不到,老僧常伴白云眠。”诗是题雷音寺,写得形胜神传,撩人游兴。 迂回曲折上山巅 沿左权中北部龙沟深入,穿过古牌坊大门,就来到龙泉山面前。盛夏,山下龙泉月芽湖碧波潋滟,湖畔十龙神庙金碧辉煌。龙泉山对面诸峰,这儿那儿处处林木葱茏,浓荫曛绝天日。在古称千亩原的西北屏障,飞流从半崖石孔直下,形成龙泉瀑布。瀑布孔口恰似巨人的口大张,口中翻吐滚滚白浪,又像巨人皓齿,带着欢笑,似乎在那里一个劲地喊着:“欢迎,欢迎!” 每次进山,我就是听着悬瀑笑语向山头攀登的。 龙泉山,因其东南侧岩腰高挂“瀑布”而得名。《永乐大典�辽州志》对瀑布有这样记述:“如龙吐之,故曰龙泉。”龙泉是瀑布名,顺理移来便成了山名。龙泉山又名十龙山。相传老龙王来太行选美,有天走在河边,遇到了河附近草亭村史家姑娘,这姑娘正洗衣裳。老龙王于是脱下道袍让她来洗。姑娘貌美心善,乐于助人,欣然接过道袍洗了起来。洗着洗着,不料道袍上的十个扣子突然掉了下来。她怕被水冲走就含入嘴里。蓦回头,见脱下道袍的长者,飘然升空,频频向她点头致谢而去。她一惊,竟将十个扣子咽进肚里。从此怀胎,史姑娘羞于见人,躲进龙泉山靠母亲送饭度日,后来生了十位龙子。十位龙子一出世便风举云飞,遁身匿影,到当地各方司职。这便是十龙山的来历。作想,中国自古有“龙生九子”之说,这里多生出一个,看来破了规矩。不过规矩破,神龙出,更为这里平添了不少民间传说。就龙泉瀑布而言,相传很早以前还是季节性瀑布,一遇天旱则断流,是后来十龙神出世奏请玉帝施恩,方将瀑布变为长流水为一方造福。而龙泉山也因此瀑布而秀,为日后登山探寻者增添着趣味。 山路向上而行。 这蜿蜒伸向古刹的路,自古就是羊肠险径。一位当地老农回忆说,雷音寺建在山头崖窟,那时建筑材料难运,是聪明的羊工赶着羊群,一只羊驮两块或四块砖,爬坡攀崖接送上去的。足见这里当年的行路之难。现今呢?路虽凿砌加宽,变得不窄不陡不险,却仍是迂回斗折。路旁有香莲之类灌丛簇生,多于油松、枫树等乔木。夏日,路段多处少了遮荫,行走难免要经烈日炙烤,何况是攀爬石阶,人行不久便浑身被汗水濡湿,气喘吁吁。只好是走走歇歇,歇歇又走走。 记得早在十几年前,我曾两度上山探寺,都在盛夏,雷音寺尚待开发,路基也未凿修,脚下时遇砂砾,不小心有倒滑的可能。有一次,还听到铛铛偷伐木声,原来从山对面密林深处传来。在路的两边,也看到了刚被盗伐过的油松根桩。这一幕自会让人心上一揪。清人常景星诗里的“迂回曲折”,想必曾是曲径通幽的,树木以后日渐少了,通幽也就没了,说来真是可惜。 沿途好在留心选一个最佳视点,也可看到一些造形的油松,风姿卓然。有形似孔雀开屏的孔雀松;有棵棵极微小的油松依壁空挂,组成“悬崖盆景”;有长在石柱上树冠突耸的孤松,貌似“妙笔生花”……这样的造形松树山上已很稀缺,见了会多贪几眼。 路迂回曲折,不知走过了多少。当又一次变成由南向北走向,路渐宽而成了台阶。数棵白年老枫绿荫擎天盖地。树下有摆饮食摊点的山民,每次上山我都要遇到他们,可今夏又来,感觉有点不同。这些山民多是村妇,为了兜售荞面凉粉、面皮之类当地小吃,已然没了往日见到陌生人的羞赧,变得豪放而谐趣。这次陪外地同行进山,一胖胖的中年妇女,一见到我们这些游人,竟站到高高的台阶上方,老远就大呼小叫道:“亲圪蛋,亲圪蛋,快上来!”接着就高声唱了起来:“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双圪腚跪在石头上呀,小亲圪呆……” 这是左权开花调《洗衣裳》,在我听来,她唱得不算甜美,粗喉咙哑嗓,倒是原汁地道。颇有山味,野味,土味。同行的外地客人连声称“唱得不赖。”想必是觉得新鲜。走近了,我对这位村妇说:“‘亲圪蛋’是男称呼女,女称呼男应该是‘圪蛋亲’。”她笑了。我于是想,情歌响在佛地,即使能唱出龙歌鸾吹的绕梁之音,让游人尽了兴,佛主呢?怕是听了别有感触。 走过摊点再向上攀登,就是通往古刹最后一程。实际是呈东西走向的108个台阶。台阶宽5米,很陡,目测足有60度的坡,两边有70套草白玉栏杆做成的护围。这时站立石阶下端向上一望,最上端的溶洞古刹已清晰地进入视野。台阶中间是座新建古牌楼,上书“云洞胜景”,从头顶前方伸入云天,显得格外醒目、气势宏大。其高度为9米,表示这里很高,已上至“九天”。九天之上的古牌楼将108级石阶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的65级寓意佛界“六根清净,五内空明”;上段的34级寓意佛界“乐善(3)好施(4)”。上下两段石阶合为108级,代表着佛家信奉的108层天。而70套草白玉栏杆数目,则是寓意如儒家仕途,步步高升而“起(7)”。至于说到石阶宽5米,则寓意道家的“无(5)为而治”。 当登完108级石阶,雷音寺便更真确地出现在眼前。山门前为阳台,阳台南北两侧,如翼而伸,分别立着龙泉公园初创纪念碑和改建雷音寺记事碑。山门壁是城堡似的红墙。红墙之上是外露的洞孔。墙面镶嵌四个左右对称圆形窗口,两真两假,由窗棂拼成“梵天佛地”四个篆体字,向世人提示,一顺径踏入山门,便是溶洞古刹。但每每这时有人会提醒,千万不能急于进入。尤其盛夏走上阳台,人早已是一身大汗如洗桑拿,洞里洞外两重天,温差极大,带汗进入,无疑对身体不利,只得停下来稍歇。 也好,趁此间隙,不妨对古刹做一番了解,或读一读阳台碑记,或听一听导游介绍…… 怪石生成洞一天 雷音寺,原名十龙洞,是供奉龙公、龙母及十位龙子的居所;俗称龙窑寺,有龙宫御窑之意。溶洞高45米,宽52米,深32米,为天然石窟。若问寺庙多久了,相传始建于周朝。在当地,雷音寺与山下的龙泉瀑布和十龙神庙,合称“千亩灵泉”,为古辽阳八景之冠。相传武成王黄飞虎被封神后遁世遗荣,在此养尊;又相传周宣王兵败后也在此暂避时乱,休养龙体。《辽州志�山水篇》上说:“《史记》周宣王二十九年战于千亩原,即此地也。”“此地”指的就是十龙洞东南侧的“千亩川(原)”。有文献记载,远在3000多年前周宣王时,西北游牧部落猃、狁直接威胁到都城丰、镐,宣王不得不亲自出征,拯救王室。传说千亩原成为双方战场之一。解放前,不少当地山民开荒,的确有人在这一带捡拾到铜箭头和铁大刀碎片。以此推断,宣王兵败在十龙洞养伤的传说,便有了些许真实的引子。 十龙洞占尽地利。然而时事更迭,若当初没有伯乐的慧眼,也就无人晓得它的别有洞天。传说东汉永平年间,天竺高僧从洛阳白马寺出发,饱受日炙风筛之苦,来太行山选道场弘扬佛法。有一天终于来到龙泉山下。仰头一望,但见龙泉山山脉逶迤擎霄,屹然独尊,是那样地醋似佛祖成佛投胎的白象——山头犹如象头,象鼻延伸到龙泉瀑布,洞口犹如象眼,而深藏洞内的寺庙犹如象脑,一派佛国景象。还有呢,时见云锁龙洞,雾铺幽谷,泱泱悬瀑嘘吟,潺潺溪水鸣琴,松林凝碧,云蒸霞蔚,别是一番天地。遂选准这一带为道场。注意,这里说的是“这一带”,而非龙泉山。因为这龙泉山山头洞窟,寸地尺天,毕竟为龙神一家盘踞之所,高僧虽慧眼识山,却无缘占山。于是在传教布道之隙,一次次站在龙泉山下,看着高高在上、占尽地利的龙泉山惴惴不安,望山嗟叹。 有道是应了红尘中那句俗语:“好女子被皇帝选了,好山水被和尚占了”。悠悠天地间,论地位,佛主远在龙神之上,既然龙泉山早已进入了释家弟子的眼界,那能一直迁就下去呢。于是岁移境易,到南北朝时(又说为明代初——作者注),十龙洞终于改建雷音寺,迁出龙神,变为释家师徒的宫阙。而又在龙泉山下为龙神一家盖起规模宏大的新居——十龙神庙。从此大凡上到山头香客,也由求神改为拜佛了。左权籍已故学人宋树元先生,在其《千亩灵泉》一文为此感喟道:“真乃鹊巢鸠占,不知龙神有无意见”。 这番话颇有趣意。作想,十龙洞“巢主”更易,龙神众“鹊”比自然界里的鹊要幸运得多。顺便拿古称鸡鸠的大杜鹃比照,它是不自营巢的,却将卵产于鹊巢,成鹊孵卵育雏,雏出壳后,杜鹃推出雏鹊,留下自己雏鸟,独受成鹊哺育。可悲的是,成鹊竟然被杜鹃一骗再骗。用民间的一句俗话来说就是,“被别有卖吃了还给人家数钱。”当然,这样的结果是喜鹊荫及它鸟,劳而无幼,种群锐减。可龙神呢?不然了,老“巢”被占,又迁入新“巢”,仍受着众香客顶礼膜拜的优渥待遇,恐怕即使开始有点意见,到头来在佛主面前,还得摆正位置。 十龙洞一旦变为梵宫,也使得佛事活动在龙泉山大为兴盛。唐代,龙泉山一带佛事活动盛况空前,划定南北26个村镇永久供奉雷音寺香火。清代古刹曾两度重修,土改后又经过修缮。我接触过一些当地老者,他们至今记得,抗日战争前的雷音寺,山门前是松石掩映的陡坡,曲径幽通,崎岖盘转;在拱券山门雉堞的上方,钟楼耸峙,翘角飞空,时或云岚袅绕,恰如浮在天上的城堡;进入山门,云洞高阔深旷,洞腰上部拱若穹隆,别有天地。在全寺的五进院落里,有正殿、东西禅房、厨库房等建筑,常住主持管理。从1927年起,美国友人切斯特�费洛里先生的父亲在辽州传教办学,历时十五年。其间幼小的先生常跟随父亲和学生,走出辽县城“礼拜堂”,到龙泉山对面的密林峡谷消夏避暑。绿荫之下,壑岩之上,有支起的牛皮帐篷数顶。他们在每天里,山上拜佛祖,林下开课堂。特殊的环境体验,给了先生和学生一份超然物外的心况。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生两度旧地重访,留下了大量雷音寺的老照片。我正是从老照片上一览了当年古刹风貌的。在洞天世界里,它是那么别具一格,既彰显古朴典雅,又不失华丽庄严。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座溶洞古刹,躲过了八年战乱扰攘,却未躲过人为的恣意践踏。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第一次探洞,山门犹存,门前瓦砾堆罨,荒草横陈,洞内除留存一座较完整的僧窑外,悉是断壁颓垣,疮痍弥目,不忍穷睹。听人讲过才知,山上山下,一寺(雷音寺)一庙(十龙神庙),都与历次运动不期而遇,犹如楚璧隋珠识者鲜少,每遭敝屣之弃,轻则损缺时见,重则毁坏无余。最是20世纪60年代末,风云开阖,浮石沉木,煮鹤焚琴,建筑在一夜间破坏殆尽。好在溶洞乃亿万年前鬼斧神工的杰作,阅尽人间冷暖,犹存天然容颜,用高大旷阔的胸襟,拥抱今人开发旅游业的梦想。 二十世纪之末,雷音寺进行改建扩充,寺庙由原来五进院改为六进院。殿堂、彩塑、僧窑、白塔、钟鼓楼……。洞天新姿,风月无涯。每天,是晨钟响起清越的梵韵,迎迓着来自东天的第一缕曙光。 这是龙沟新的一天,状如大象的龙泉山在沉睡在苏醒。晨风过处,天地间云纱轻轻撩开。“大象”露出真容,龙泉瀑布从“象鼻”中飞泻,那谷谷的飞泉声,又如大象高吟出的梵音;古刹洞口——象眼,闪动着从“象脑”深处传来的祥和佛光,普照着龙泉山四围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也抚慰着红尘中每一个心愿,每一份虔盼。 二十世纪末,溶洞古刹恢复落成之初,养在“深闺”,世内鲜闻,游人极为寥落;探幽索奥,更是来者罕觏。1999年盛夏的一天,北京大学一位资深教授走进了龙泉山。此前,教授在《北京日报》上看到了段存章先生写得《龙窑寺话龙》一文,引发了他来这里探寻的兴趣。此时恰逢教授一部写寺庙之专著杀青,待交付梓。看过雷音寺,才叹喟天地之大,无奇不有,归京后便在其专著中以“中华溶洞第一寺”予以补阙,又全方稽考,方觉少了挂漏之憾。因为这座古刹,不仅洞异、石怪、壁奇,且寺绝、楼特、教殊。说其天下无双,名下有实。 洞异。异在填补了国内古刹类型的空白。天然溶洞在国内说来一提一串,黎城黄崖洞,庐山仙人洞,武陵源黄龙洞,峨眉九老洞,福建玉华洞,观其形高则很高、深亦极深;论其名都很响亮,有的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但洞中乾坤大,难觅寺群落。不少寺观建在天然岩腹,还算不上真正的溶洞古刹。 石怪。古刹洞壁是神秘的“雷音岩”。舒新城等主编的1936年版《辞海》,对“雷音”作这样的解释:“庾信经藏碑法云深藏师子雷音,按师子谓佛,雷音谓说法之音如雷也。”雷音是佛地诵经之声,但有着喀斯特地貌的龙泉山头天然的溶洞,洞之岩,人之籁,二者共振相谐,声传数里,能让远在洞外的人听来近在耳畔,恰似隆隆如雷的回响。而置身洞内者毫无感觉。多年前走在下乡归途,我与一同事谈说起“雷音”,同事讲到一次他陪客进龙泉山,他当时留在山下观龙泉瀑布,只让妻子带客人上山。在山下他听到山头雷音古刹里有人大吵大嚷,声大如雷。待妻子一行下了山,问过才知山寺中根本无人大声吵嚷,只是小声说说话而已。这对“雷音”做了新解,并非遑论。 壁奇。古刹洞顶壁有“梵天佛地”摩崖石刻奇观。这是凿斫在近50米高的顶壁石刻,以古时条件所限是怎样镌刻上去的?想来是一个迷。据说洞顶石刻字只有在春日清晨、曙光初照时瞬息可见,过时杳然潜影,令人叫绝。十多年来我曾入寺多次,都未见到,因为错过春晨。看来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寺绝。古刹以溶洞和建筑融和谐合。洞中有院,院中有殿,窑上有廊房。殿堂为雕梁画栋,僧窑为青砖土石,冷暖两色相宜,布局严谨,亦庄亦谐,不落窠臼,达到了“虽为人作,宛自天开”之效果。 楼特。建在洞口北端为钟鼓楼,卓然特立。有晨钟、暮鼓和观景一楼三用之功。钟鼓楼合二而一,本是弥补洞口南端无法建鼓楼缺憾的,但也让置身寺内者在这里找到了最高最佳视点,龙泉山对面风光,一览无余。 教殊。是说改建后的溶洞古刹,内核的外释是以佛教为主、佛道儒三教合一,天下罕见。有人不以为然,事实是它已成为一座民俗化的寺院,福、禄、寿、禧,求者遂愿。 信是红尘飞不到 雷音寺是笼织神秘的世界。 许多年来,我一次次来到这儿,听当地山民曾讲到“报应”传闻。初始颇觉玄虚,然而循名责实,这传闻并非道听耳食。本文无意兜售神秘,却笃信福喜祸淫,不过是天地间的巧合而已。 《大智度论》中云:“一切众生中佛最第一”。在信男信女眼中,佛是一把倚天宝剑,剑不出鞘就能斩断丝丝缕缕的尘缘;佛又是一架立地巨梯,它可以把择善而行、人微言轻的贱民,一级一级扶上众星捧月的天堂高座,也可以把从恶如崩、权倾天下的贵魁,一层一层拉下万劫不复的地狱深渊。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皆为利来,又为名往,面对佛教所谓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能不为利锁名缰左右和纠缠,做到贞不绝俗,恐怕非圣即贤;而要拥有真性清净,做到物我两忘、四大皆空和不被六尘所染,只有脱胎换骨进入佛的境界。佛为了验证“因果论”的无时不在、无所不应,正是从红尘之树采摘了一个个巧合天机之果,向浮躁之世发出了一声声警示诤谏之音(因):让天下千千万万的凡胎俗骨去参悟。 龙泉乡某村民二圪旦“,文革”初年一天到雷音寺偷盗银元,虽窃得6块,却归途摔落洞底,险些命丧黄泉。时隔二十多年后,某年深秋又因过失引发森林火灾而受牢狱之苦。后虽出狱,但仍单身孤寂一人,生活异常艰辛,甚至陷入衣敝履穿、箪瓢屡空的窘境。据说其母道微德薄,早年因家境不济,常干些狗盗鼠窃、剜肉补疮之事,土改时就曾到雷音寺盗宝,未被寺僧发觉。也因所盗不义之财,变得日子一度生辉、宽绰裕如。她不以为这样做可耻、可恨、可悲,有辱门风,反而讳恶不悛,认为是这些失盗者前世欠了她债今世偿还,都是该盗、该得、该吞。于是变得越发肆无忌惮。不料后来在一次磨面中被面粉机绞发身亡。村人说苍天有眼、佛主在上,时辰已到,这是遭了报应。 雷音寺改建初,负责看寺的某值班男子,行规不端,监主自盗,窃得寺内功德箱现金。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安然无恙。但次日中午准备在菩萨殿休息时,不料床上衣服下竟盘着一条大蛇。见状惊恐万分,一声大叫,从床沿跌坠到地下,周身像起了鸡皮圪瘩,头上冷汗也自然流出,信手抓起一把扫帚驱蛇,蛇不但不离开床铺,反而口吐信子向他猛烈进攻。无奈,他用扫帚将蛇挑至下院,蛇仍不窜动,还是一股劲地频频吐着信子向他进攻。这时他才翻然醒悟。“欲人勿知,莫若勿为”,一旦心有灵犀意识到与自己盗窃功德箱钱有关,于是更觉不安。随后悄然带一盒饼干和一把檀香,到大雄宝殿和三清殿祈祷恕罪。果然,念毕到下院一看,蛇已无影无踪!他擦擦头上冷汗,默默许愿要洗心革面,再不敢探囊胠箧、越雷池半步。 恢复兴建古刹数年里,民工暂且在雷音寺内食宿。日久了有民工觉察,大凡位重望崇者欲来视察和做功德,前一天深夜,寺内仿佛就会有人群走步的踢踏声、众人窃语的啁晰声、以及咚咚击鼓声和铛铛敲钟声交织响起,时续时断,颇似闻说中的“显灵”。当然,这种解释是抛开古刹喀斯特地貌不论的。香客说,灵则自有高人来,其中就有清人陈九升。陈九升先前任辽州知州,赴任第二天就到雷音寺朝拜佛祖、做诗赞誉,后主持修缮寺院。陈知州在辽三年,重举教化,勤于治政,乡野闹市风清弊绝,一地众生安居乐业。由于政绩突出升任武昌知府。民间说,这是因为其有佛性禅心,为雷音寺做了功德而善报。事实是一地官员擢升,所做的努力是多方面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无缘。 雷音寺笼织神秘,还因上演过一幕金砖出土的“托梦”活剧,引出本文对梦的追叙。时在1995年,在当地堡则乡电视差转台工作西安村村民张某于大年初一偶得一梦,惚恍间被一僧人引至一古寺内,不晓是何地方,只听憎人现再告知此地藏有财宝,已该出世了。言毕游览了四周。正值返回途中,一声鸡鸣将张某从梦中惊醒,张颇觉奇怪,捱至正月初六,张某见到了来乡里办事的李树增后就把梦中的事说了。李觉得张所描述的现状与龙沟雷音寺相似。又得知张从未到过雷音寺,也颇觉奇怪。便带张一同到实地验证,确认与梦中境况一模一样后,遂专程跑到县城向雷音寺筹建处传递了“托梦”之事,引起了处里工作人员的密切注视,但是在后来雷音寺的几年修复过程中,只发现抗战时期少量“冀南银行”纸币和一些破损的石佛头像,以及早年修建该寺用过的铁瓦刀等残片,并未发现财宝。 1999年夏,张家庄村民耿某承包了靠近雷音寺的百米路段。7月的一天,有人在挖护坡基础时发现了瓷酒盅等物什,引起人们注意。时隔3天,耿某从家中来到工地,同桂家二兄弟在地君庙旁一起清渣,临近中午,突然在碎石砾中发现一块灰色异物。随手捡起,手感沉重,便悄然装入兜内。回家用卫生纸拭去其上石粉后金黄灼目。怀疑非铜及金;又仔细看来,正面铸有带礼帽一外国人头像,对面铸有“大清金库,光绪五年”字样。四侧对称铸有两龙两凤,栩栩如生,用尺量距,各为一寸,用秤称量,恰好一斤。因其上铸有图字,确认文物无疑,收藏价值不可估量。意处获宝,欣喜异常。三人当即藏匿家中,待机出售。然而时隔半月,三人竟尽皆出现神情恍惚、心烦意之感;又过半月,三人又同时出现心情烦燥、不思饮食、彻夜不眠、颠三倒四之症状。这才开始萌生不能私售寺庙文物的念头,将金砖上缴。县里对三人幡然顿悟、点胸洗眼之举赞赏有加,予以物质奖励。事后三人精神复归正常,如释负重,公园也给予其勒石留名。 早在上世纪末,神秘而富有灵性的金砖问世,引来探奇的目光一波叠过一波,尽管真正的金砖早存入银行金库,人们走进寺内金砖展室里,看到的是它的复制品和相关图片,可还是带着梦,情不自禁地来了。 我突然想到,在这个人欲物欲横流的尘世,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着各自的梦。酣睡梦长,往往是白日梦未醒,黑夜梦又来,无不渴盼好梦成真。做为现实中的常人,我们不应斩断包括物欲在内的各种红尘梦。但物欲一旦变为红红的烙铁去灼伤人性的筋骨,便有悖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贯通古今的金圭玉臬。费洛伊德在其《梦的解析》一书中说:“一个梦是一个被压抑的、被遏制的希望的虚假满足。”又说:“梦的解析是认识通向心灵里潜意识活动的康庄大道。” 从上面心理学家的预言,似乎让我们暂且绕过释家的“因果论”,从梦里引发金砖出土的过程,看到了有意识的人从唯我到舍我的两面真相。 老僧常伴白云眠 跨入雷音寺山门,就是另一个世界。 此时此刻,手把扶杆一级一级而上,感觉里,仿佛在这一刻尘心一下被过滤。刚刚消掉大汗后闭合的周身毛孔,又全然打开,摄入了静穆、幽邃和超卓。 这就是古刹给人的第一感觉。 现在是人已站立在下院——木照壁旁的入口处。若稍回眸留意,便可俯视到山门内拱券横面,其上镶嵌的大理石碣,上书四个篆体字“福、禄、寿、禧”,传达出溶洞古刹的内涵和要义。 走过木照壁,我们把目光切入下院各殿堂。 下院是全寺六进院中主院,为纯佛教。现有的大雄宝殿、子孙殿和菩萨殿,尽皆在1967年被人为毁坏地基上,于上世纪末恢复兴建,同时增建天王殿。 大雄宝殿也是全寺主殿。坐东朝西,原为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改建后为仿清代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虽然主殿通高仅10.67米,但因其处在溶洞最低处,人在下院举目一望,顶似穹隆的洞窟衬托得大殿雄伟壮观。 大雄宝殿建筑为双层。上层为藏金楼,下层为释家殿,供奉佛祖三化身佛及十八罗汉塑像。塑像造形以平遥双林寺为版本。三身佛端庄凝重,形态自如,金身生辉;十八罗汉个性显明,形貌各异。有的直率,纯真虔诚;有的豁达,能言善辩。人们透过无声的泥塑像,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活动。体现了佛法无量、普渡苍生、降福人间的意念。 坐落下院南、北两端对称的殿堂,分别为菩萨殿与子孙殿。两殿原为土木结构平顶式厢房,改建后皆为砖木结构仿清单檐硬山顶建筑。菩萨殿内塑有民间尊为菩萨送子观音、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善财龙女。神态慈祥,隽逸端庄;坐骑青狮、白象、朝天吼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向世间传递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济世造福的意念。子孙殿内供有送子观音菩萨、眼光菩萨和痘疹菩萨及侍男侍女。塑像面目端庄温和,体态丰满细腻。人们来这里膜拜,将带去除病祛疾、播撒幸福、延续香火、人丁兴旺的意愿。 天王殿坐落下院东端,增建时按佛教规制布局,曾将地面以下山门原洞口墙向外平移4.2米扩充殿基。该殿为砖木结构仿清代单檐硬山顶建筑,殿内弥勒佛居中而坐,笑口常开,慈眉善目,满腹经伦;四大天王站立两侧,个个造形魁梧威严、忠勇刚强、气宇轩昂。作为游者或香客若走进天王殿,就走进传达着乐满天下、风调雨顺意念的天地。 接下从下院移步进入南、北天井院。两天井院内各有一座僧窑,砖石垒砌,相互对称,各与大雄宝殿南北两山墙毗连,又与垂花门相匹配,谐和应照。从这里拾阶而上,便来到南院。南院内原有一小眼泉井,甘洌清澈,供寺僧饮用。土改时被填毁。2000年于原小井处新建元宗殿,仿清代单檐硬山顶建筑。殿内供奉了安置于寺北侧舍利塔的清代得道成佛高僧——元宗大和尚塑像。其在世时做寺内住持,夜宿寺内常以白云为伴;如今又在寺内被供奉,从此一代高僧便永远和云洞为伴了。 踏上元宗殿前的石阶向北而上,便来到药师佛殿。全殿为砖木结构敞棚式建筑,通过台阶与南院勾通。殿内供奉药师佛像。《药师经》说:“此佛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疾苦,消灾延寿。”与药师佛殿形成左右对称的建筑是地藏菩萨殿,被藏经阁隔开。佛经说,地藏菩萨是释迦灭后弥勒出现之前,现身六道、救天上以至地狱一切众生的菩萨。认为他象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所以当人们从这里许下良愿,也便是将那种子植入心田,用爱的养份来培育“良苗”。 再下来是沿僧窑下台阶拾级而上,便步入寺内中院。 中院内仅有一僧窑。窑前的院中有一汉白玉莲花接水台。用来承接从洞顶坠落的悬泉。正常年份,泉水每分钟滴一滴,滴滴如珍珠,晶莹剔透,纯净甘洌。传说喝一滴医治白病。步出中院,在移步斗转之际,便看到高擎头顶前方的圣仙桥。圣仙桥为单孔全木结构拱桥。造形奇巧,雕栏漆杆,如洞天彩虹,将中院僧房顶部的廊房与上院连通。据说“过了圣仙桥,如隔千里远。”这样佛祖便可与儒道诸家同栖一洞天。 穿过圣仙桥孔,迎面龙照壁扑入眼底。龙照壁浮饰为泥塑,其上附有一条蟠龙,浑圆健壮。似飘逸盘旋于波涛之上,又似飞扬驰骋于云海之间,映照着人们的行踪,沿壁前台阶直转向南而上,步入廊房。廊房为单檐回转顶四柱木结构建筑。立廊房凭栏向东北方向望去,溶洞半腰平台处有一幢九层白色微缩佛塔,玲珑恬雅,层次分明,将寺内映衬得不同凡响。 走出廊房,移步便来到三官殿。三官殿,坐西朝东,原为住持寝室,土木结构平顶垛口式建筑,若不是1967年被时人毁坏,今天也许会看到原先室内的火坑。而现今所见的三官殿,是于1997年在原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殿内供奉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相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游客到此驻足,看后返圣仙桥而过,便步入上院。 上院以道教为主,辅以儒教。泥塑参照芮城永乐宫等处标准塑造。院内有三清殿、文圣殿和老君殿三座殿堂。 三清殿为上院主殿,坐北朝南,原是供奉龙王的土木结构平顶式建筑。1946年被人为毁坏,1997年改建三清殿,变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三清殿殿内供奉道家所尊崇的神之三鼻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与侍臣塑像,再配以神龛,显现出至高无上的庄重和神圣。人们从塑像的神情里,读出了神具慧眼、明察秋毫、富足太平的美好境界。 文圣殿和老君殿分别坐落于上院东、西两侧,呈对称格局,分别作主持客厅和禅房。1966年被破坏。1997年重建时,将原来的土木结构“厅房”,改建为砖木结构硬山顶“两殿”。 文圣殿殿内中央主像为孔子,作为春秋时代儒学创始人,孔子提出“仁”政学说,被后世奉为圭臬。孔子的言行由其弟子整理为《论语》一书。孔子塑像两侧是其弟子子贡和颜回,倚左右山墙两边分别为建筑工匠祖师鲁班、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财神及其徒儿与财童塑像。整个殿堂塑像表情细腻、个个神态各异,将增长智慧、教育树人、科教富民的意愿传达于世。 老君殿内供奉有道家太上老君与八仙塑像。道教兴起于我国东汉,尊奉春秋时代的老子为开山祖师,称“太上老君”。其所著《道德经》,成为道家的经典。传说煤是老君种的,每逢农历2月25日和腊月18日,采煤界均以唱戏和披红的全猪供品予以祭祀。祈求逢凶化吉、长寿安康。八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铁李拐等八位神仙。观塑像造形,八位散仙逍遥倜傥、成竹在胸、处变不惊、神情迥然。 移时,当游者沿着白塔下紧贴洞壁的岩径迤逦而行,便来到直耸北侧的洞口“天窗”,即钟鼓楼。 钟鼓楼有“洞天第一楼”之称。原为单独的钟楼,改建后钟鼓楼合二而一,檐角飞翘,琉璃摩云,更显出灵动之态。楼顶中央悬吊一铜铁合铸大钟,整体呈现“龙”姿。造形新颖、制作精良、气势磅礴。游者来到这儿,最后能体验一番“晨钟暮鼓”。但因了人站立在“红尘飞不到”的近天处,便有些许“恐惊天上人”的心悸,出手就万不敢重了。轻击缓叩楼内悬钟,钟声似刻在其上的九条蟠龙仰头凌空嘘吟,清音静律悠长韵美;微微一敲斜立的大鼓,那沉浑雄健之声如天庭滚雷,振聋发馈。尤其盛夏初晨,如果被机缘垂青,人立楼上,脚就踩在千朵祥云里,身子也被万道霞光披扮得灿灿然,移目向洞口对面纵目,托出一轮红日的林海诸峰,渺渺然如在脚下葡伏,眼球里粘满的,悉是葱茏欲滴的大自然巨幅画长律诗,人却早已陶醉早已忘情,“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云端古刹处,洞天世界殊。数年前我站在钟鼓楼上。曾触景得来一首拙诗:“象洞梵天补世缺,摩崖暾显更奇绝,兼容三教遂尘愿,云阙观峰醉不觉”。好久好久了,当我从楼上走下回到红尘世俗,仿佛还有一种清韵萦绕耳际,如山里的清泉涌来,漫过胸腔,滤我心肌,汨汨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