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棱镜门”事件掀开了美国对全球信息控制的冰山一角。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棱镜门”事件给各国政府、企业及个人上了一堂真实版的信息谍战课。请关注——
近一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向媒体披露了一些机密文件,致使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暴露在全球公众视线当中。美国情报机构在互联网上对多个国家的10类主要信息进行监听,包括电邮信息、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等,这为我国的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日前,信息安全专家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分析并指出我国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盲区,专家呼吁应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
盲目选择国外产品后患无穷
随着“棱镜门”事件的进展,国内媒体也更加关注一些美国跨国公司产品对中国信息安全形成的潜在威胁。
目前,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外国品牌的电子产品、信息技术产品过分依赖。据报道,在涉及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频频出现美国的“八大金刚”(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的影子。特别是美国思科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大型网络项目的建设,中国电信163和中国联通169是国内最重要的两个骨干网络,两者承载着中国互联网80%以上的流量。但在这两大骨干网络中,思科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并把持着所有超级核心节点。
“‘棱镜门’事件为信息安全防护敲响了警钟,特别是一些敏感部门和单位,以及涉及国家机密的机构,更应该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北京大学网络与软件安全保障实验室主任陈钟说,当务之急是各行各业要重视并清楚信息安全威胁可能来自哪些方面,具体到哪个行业、哪个部门还要做具体分析、评估。“当然,现在要全面废除国外设备并不现实。”
“国内许多政企选择外国产品可能是出于高性能的考量,然而这也为信息安全埋下重大隐患。无论是电子设备厂商还是信息技术厂商,都是有国籍的,但是互联网和电子信息产品却没有国界”,瑞星安全专家唐威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讲,任何电子信息类产品都有被植入后门、窃取用户情报的可能,政府部门、企业甚至是个人的信息都有可能被窃取,一些重要数据在不知不觉间被备份,大量使用国外产品后患无穷。”
“棱镜计划攻击的是信息中心,获取大量数据,这种长期渗透,不以破坏而是以窃取为目的的攻击,更不易察觉。”唐威说。
BYOD办公是把“双刃剑”
目前在国内,很多企业非常鼓励BYOD办公方式,这种办公方式允许员工在机场、酒吧等各种场合使用自已的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登录所在单位的在线办公系统,达到方便办公、节约办公成本的目的。这种办公方式不受时间、地点、设备、人员、网络环境的限制,展现了一种未来办公新趋势。但是这样的做法也使得办公数据与私人设备的物理边界消失,使得员工和外来人员可以随意接入企业网络,拷贝机密文件。美国情报机构拥有非常完备的信息保全制度,但仍无法拦住斯诺登将机密文件拷贝至自己的设备,“这与BYOD不无关系”。
实际上,对BYOD这种办公方式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业内一直存在争论。陈钟说,BYOD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问题,有些企业认为很好,比如一些保险公司用这种方式办公很方便,“但是一些敏感部门就一定要加强防护。”
“危险的是个人数据与企业的数据混在一起”唐威认为,如果内部员工将存有核心机密的硬件丢失,或者主观上就要拷贝泄露,“这就存在很大威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的BYOD已经是智能手机 平板,取代传统的笔记本 优盘的方式,通过3G发送,窃密更加容易。”
实际上,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从网上下载破解版软件、外挂等,安装到办公电脑上,还有强行使用低版本的IE浏览器等忽视安全的现象,有可能会将带有漏洞、后门的软件带进内网,从而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唐威说,通常情况,BYOD都会选择接入企业内网的Wi-Fi,并拥有一定程度的内网数据读取权限。但是,一旦个人设备感染了恶意程序或遭到黑客的恶意入侵,企业内网的信息安全就不可避免将受到威胁。“要监听窃取数据包,其实只需要一个软件就可轻松做到。”
如何管理内网的电脑终端、如何管理移动办公设备、如何规范管理BYOD,已成为今天信息安全的必修课。
新技术新应用暗藏安全风险
近年来,信息新科技、新应用发展迅速,这也为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多未知风险。
唐威认为,利用智能终端设备获取情报将成为一种新趋势。“比如智能手机,竞争对手可利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和麦克风,全程监听企业内部的信息,即使不接入企业内网,也能获取情报。”
据瑞星监测显示,去年一年,仅瑞星就截获手机病毒样本6842个。“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网络信息传递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信息安全风险。一些恶意App以提供免费下载为诱饵,一旦安装,恶意App就通过事先设定好的命令,将用户移动设备中的个人隐私信息发送出去,导致信息泄露。”
另外,使用公共Wi-Fi遭遇信息安全风险的情况也不在少数。黑客往往会搭建一个假的免费公共Wi-Fi供用户使用,当用户在这个“黑网”内进行网络交易或输入隐私信息时,黑客便可轻易截获所有数据。
“随着新技术新应用的飞速发展,未来可穿戴智能设备可能会成为信息安全的一个新盲区。”唐威说。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