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专业人才流失之痛
媒体:中国林业新闻网 作者:内详专业号:朱峰
2015/12/27 20:49:33
春去冬来,又到一年招聘季,多少林科学子带着鹰击长空的志向踏上漫漫求职路。象牙塔外,跟涌动在招聘会上的青年才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茫茫林海中独守山头的一个个孤独老人。 近几年,伴随林区职工老龄化等问题,林业人才问题逐渐引起各层面的担忧。概括起来,目前的现状就是:林区进人难,林科毕业生就业难。导致“两难”尴尬局面的,有林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更深刻的社会因素。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高晓琴等在《中国林业教育》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关于林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成果。他们依据2006年-2010年7所高等农林院校林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以及对102名省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家的问卷调查,对林科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这项研究揭示了林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形势及就业流向,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各种因素,并从一定侧面反映了基层林业单位进人难的各种尴尬。 强烈的“悖林”意愿与骨感的现实 学以致用无疑是保障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然而,高晓琴课题组发现,林科毕业生存在强烈的“悖林”意愿。他们对7所高等农林院校中328名2012届林科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问卷调查发现,80.79%的林科类大学毕业生认为,林业行业工作辛苦、薪水低、发展空间有限。58.23%的毕业生期望在各级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就职,女生对这两类单位的就业倾向(66.34%)明显高于男生(47.52%)。 然而,7所高等农林院校2006年-2010年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数据与这一期待大相径庭。5年间,7所高等农林院校的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在各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9.45%、7.91%、7.33%、8.19%、7.36%。可见,真正能就职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少之又少。 从业匹配度是一个直接反映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指标。高晓琴说,从业匹配度是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读的专业或所学知识的关联程度,林科类专业大学毕业生从业匹配度间接反映了林业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课题组随机研究了6所高校的林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两个专业的从业匹配度。分析数据表明,6所学校林科毕业生的从业匹配度大多数处在40%-70%之间,平均值低于55.5%,个别高校的从业匹配度甚至低于30%。“这直接反映出林业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也说明高校所培养专业人才的专业特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晓琴说。 根据调查,林科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最看重自身的收入与发展,排在前两位的要素依次是薪酬福利和晋升空间,选择的学生分别占58.90%、27.41%,而只有16.1%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口较重要。 自身认知、家庭、高校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高晓琴等发现,林科大学生当初之所以选择报考林科类专业,主要是由于接受了家人或朋友的建议、同意高考志愿调剂和随意填报志愿。这3种原因的比例分别占22.87%、22.26%和18.67%,总和高达63.8%。也就是说,六成以上的林科类专业大学生在入学前缺乏对所选专业的了解,所以很多毕业生认为自己入错了行,想在就业时千方百计跳出“林门”。 家庭原因也是影响林科毕业生就业流向的重要因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回家乡工作的林科类毕业生占50%以上。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回家,他们利用当地的就业资源、就业机会或社会关系获得了工作,但其中大部分远离了林业行业,愿意从事林业工作的毕业生仅占愿意回家就业毕业生的20%左右,而真正到林业行业就业的则更少。 高校能提供给林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资源、就业机会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同时,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林业行业的认同感和最终的就业选择。 针对林科类大学毕业生进行的专业教学评价调查结果显示,42.07%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专业划分一般”,超过20%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划分不合理”;37.2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一般”,28.05%的毕业生认为“不合理”;45.12%的毕业生认为所在学校林业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般”,21.65%的毕业生认为“不合理”。总体来看,林科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现状并不十分满意。 对全国102名省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家学者开展的林科类专业本科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40.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行的林科类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向偏窄,35.29%的被调查者认为林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50%的被调查者认为,林科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林科类专业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减少人才流失需高校和政府共同给力 要破解目前林业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而林科类大学毕业生行业内就业比例低的尴尬局面,不仅需要学生个人和家庭提高对林业建设和林科类专业的认识,形成积极投身现代林业建设的观念,需要高等农林院校提高林科类专业教育的质量,更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林科类专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调整林科大学生在行业内就业的门槛,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待遇,创造林科毕业生乐于入行、乐于奉献的条件。 对此,高晓琴等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咨询阶段应加大林科类专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和家长在全面了解林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社会需求、就业情况等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合理地填报志愿,从而更多地录取有志于投身林业建设的学生。 而高等农林院校应该根据林业行业的发展现状,科学合理地设置林科类专业和专业方向,制定符合现代林业建设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岗位的需求,提高林科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通过加强与林业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争取有利条件,为林科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从而减少纯理论性的说教,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林科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地区偏僻、工作环境差、薪资福利低、职业发展空间小、社会保障少等始终是影响林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流向的重要因素。业内多位专家呼吁,各级政府应重视林业的人才问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资待遇、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引进林业人才。比如,有关部门可以制定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到林业生产一线,并建立和完善林业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林业行业的工作进行定岗定位,解决林业职工的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让一线林业职工待得踏实、干得起劲。 (作者: 潘春芳) (编辑: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