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载问树不了情
媒体:中国林业网 作者:内详专业号:朱峰
2015/5/15 12:10:53
午晴不知夏去,暮雨方觉秋来。潜江城郊外的水塘里,一群鸭子依然在觅食嬉戏,岸边杨柳迎风轻扬,收藏满满的金色阳光。好一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意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绚丽丹青。 潜江在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泊星罗棋布,河网纵横交织,林木葱郁茂盛,历史上系古云梦泽一角,享有“活化石”水杉的第二故乡的美誉。20世纪 70年代初,一部反映潜江风貌的纪录片《水乡园林》在联合国公映,引起了强烈反响,作家碧野因而著文盛赞潜江:“这是一座绿色的城!” 我就是在这座绿色的城中一个名叫黄岭的村子长大成人的。1978年夏天,正值改革开放的胚胎在母腹中躁动的时候,我高考一仗败北回到黄岭,在参加一项冬季河道疏浚工程劳动时看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出现沙化。乍暖还寒的早春,就着一盏如豆的煤油灯,我奋笔疾书,以一纸《盲目治水园林荒芜》的“农村来信”寄往北京。 我在信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我的家乡湖北潜江,素有“水乡园林”之称。“这里一向是苗圃茂盛,杉林成片、翠竹挺拔、梨桔挂果、清茶飘香。每当我置身于那绿阴掩映之中,总是禁不住极目远眺,贪婪地饱吸那特有的新鲜空气。若是霁雨初晴的日子,路边的垂柳,河畔的水杉和宽叶的梧桐,在承受大雨点的冲击后,更有一番风韵。然而,这只是过去的事情了,前些年毁林种稻,近几年又毁林治水,园林已经荒芜了。仅举我所在黄岭大队为例。这个大队前临兴隆河,后依沿堤河,1977年兴隆河畔的树木被全部采伐,栽成一色的水杉。3年之后搞疏挖工程,又把好端端的杉林搞得寥寥无几。沿堤河更是一年一挖,河畔一树不留,寸草不生。社员们看到一根根未成材的树被毁掉,心疼得捶胸叹息。” 青春热血在胸腔激荡。于是,我坦然进言:“造林,从长远来看,和治水同样重要,可是我们某些领导同志不懂得造林与治水的关系,不积极造林,只单纯强调治水。水利部门也不与林业部门密切合作,林业部门今天栽,水利部门明天毁,结果一事无成。兴隆河、沿堤河如果在全部疏挖以后,再栽上树木,防止沙土流失,何必一年一挖,劳民伤财呢?” 1980年3月19日,桃花李树飞红撒白,我的新闻第一篇就这样绽放在人民日报的枝头。当时中国百废待举,“3�12”义务植树节初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思想的确立,使潜江县委领导幡然醒悟,各级班子围绕绿化目标一茬接一茬实干,水乡林业很快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改四旁植树为工程造林,到1988年的秋撤县设市,即首批跻身“湖北省平原绿化达标县市”龙虎榜。市政府又将林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城市特色的基础产业来抓,以150多个科研项目成果为基石,做出一篇优质高效的林业大文章,继而升格成为省直管市。 35年沧海桑田,而今我在这座美丽的平原绿化城市做了一名党报记者。出于职业使然,我年年都要到林业部门和植树现场问树,并有多篇作品捧回全国绿化委、全军绿化委等单位颁发的“绿叶奖”。我采访中得知,家乡的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和林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有了长足进步,水杉扦插繁殖技术及水杉无性系种子园建设科研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黑杨派南方无性系引种与推广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几年来,他们又先后建起了中日合作杨树对比林优系扩繁基地等一大批杨树新品种试验示范林,大力推广杨树大苗定向培育,杨树留根育苗、截干造林等实用技术,“林水结合模式”提升了造林绿化水平。潜江的绿地也已由8.3万亩发展到5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不足10%提高到18%,多次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城市”称号,潜江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一员,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造林治水兼顾,园林不再荒芜,湖河沟渠水系绿化率高达96%,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经济林、观赏林和翠竹林协调发展,活立木蓄积量突破160万立方米,潜江形成了林种结构合理、林业功能齐全、三大效益显著的生态经济体系,创造誉满全国的“林水结合”新模式,还捧回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的主题正是“水环境治理”。难怪诗人张光年在潜江问树后欣然赋诗:“林网织成稻米仓,绿色长城百里长,远古水杉新生代,平原林海是潜江。” 好啊,青春时光赋改革,平原林海是潜江。人到中年,心向和谐,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依然愿做这茫茫林海中恪尽职守的“森林卫士”啄木鸟,时时巡逻在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上,为这里的每一株大树小苗求诊问病,用无憾人生去完成我这35载的问树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