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北深入亚洲腹地,西南与南亚次大陆接壤,疆域辽阔,地貌类型丰富。据粗略估计,山地与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丘陵与盆地超过百分之二十,平原约占百分之十。地势自西向东呈明显的巨大递级下降: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5000m,高原上耸立着许多高大山脉和山峰;青藏高原向北和向东地势急降,进入较低一级的山地高原和盆地;一般海拔为3000m;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苗岭、滇东高原一线以东,地势更低,除沿海山地和台湾山地的一些高峰以外,广大低山和丘陵海拔多低于1500m,特别是东部大平原,海拔甚至低于200m。 我国山地面积辽阔,形态差异悬殊,因此,探求一个简明而有实用价值的山地地貌分类方案,对于测绘工作者是很有意义的。考虑到测绘的专业特点,采用两级分类较为合适。第一级以形态作为分类的原则,依据山地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为标准,划分为极高山(绝对高度大于5000m)、高山(绝对高度3500~5000m)。中山(绝对高度1000~3500m)、低山(绝对高度500~1000m)其中高山和中山根据相对高度又可分为深切割(相对高度大于1000m)、中等切割(相对高度500~1000m)、浅切割(相对高度200~500m)三种。低山则分为中等切割(相对高度500~1000m)、浅切割(相对高度200~500m)。5000m这个绝对高度大致相当我国西部雪线高度。3500m的界线表示外力作用在此线上下有明显的差别,其上以寒冻风化作用为主,而此线以下以流水侵蚀或干燥剥蚀为主。1000m高度大致代表我国东部低山的上界。丘陵以相对高度小于200m做为划分标志。第二级以成因为标志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划分成次一级类型。如高山中可划分为现代冰川作用的、具有古冰川遗迹的、干燥剥蚀的、流水侵蚀的、喀斯特化的、岩浆岩侵入体的和构造的等等。低山可划分为流水侵蚀的、喀斯特化的、黄土梁峁型的、构造的、干燥剥蚀的、岩浆岩侵入体的等。丘陵类型同样根据成因划分为风蚀风积的、流水侵蚀和堆积的、喀斯特化(峰林)的、花岗岩的、构造的等等。 丘陵 在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在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到早第三纪的陆相红色岩系基础上,发育了红层地貌,红层丘陵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类地貌以低矮而起伏和缓的丘陵为主要特征。由泥页岩组成,由于岩性较弱,抗剪力差,岩石颗粒间固结程度也不好,透水性能不良,所以形成的丘陵坡度十分和缓,大多呈凸形坡,谷底宽阔为浅槽形。 平原 海拔高度较小,地表起伏微缓的平地称为平原。以较小的海拔高度区别于高原,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平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长期稳定,升降运动极期缓慢,在这样条件下,外力作用才能充分夷平地面或补偿外力所造成的地面起伏。 高山 高山和极高山集中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耸峙在青藏高原南缘,平均海拔在7000m左右,主峰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m,屹立在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上。另外还有雄伟的昆仑山、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以及川滇地带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等,平均海拔在3500m以上。以海拔高度5000m为界划分极高山和高山,两者在地貌形态上有许多相同地方。极高山山体上部均超过雪线高度,山上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广泛发育,外力作用以冰川作用和寒冻风化作用为主。属于极高山的天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及喜马拉雅山。 低山 绝对高度在500~1000m的属低山,大多是古老的山地经长期风化剥蚀而形成的。山体浑圆、山坡和缓是这类山地的外形特征。 中山 在中山类型中以流水侵蚀中山和花岗岩侵入体的中山以及喀斯特化中山(峰丛)分布最为普遍。西部地区中山以干燥剥蚀的和构造的类型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