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让林业碳汇为碳排放权交易加速加码
媒体:中国林业网 作者:内详专业号:朱峰
2016/3/22 10:08:54
让林业碳汇为碳排放权交易加速加码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林业厅厅长 邓三龙 采写:记者 王钰 “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事关国际责任和民生福祉,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落实。”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中美两国再度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承诺到2017年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 “这反映出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也是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重要举措。”邓三龙说。 邓三龙告诉记者,从国际视野看,中国面临严重的生态赤字。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特别是2009年的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后,发达国家把温室气体排放的矛头指向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排碳多是不争的事实;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远低于世界31.8%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蓄积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7,吸碳少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国内现状看,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不断高涨,汽车尾气、建筑扬尘、二氧化碳的大量产生,导致雾霾、酸雨等一系列生态灾难,让人们越来越呼唤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生态环境。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际上是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事关良好生态环境的承诺。”邓三龙说。 面对国际国内的绿色潮流,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在中央层面还未真正推动起来,仅停留在各个省份试点的阶段。”邓三龙告诉记者,目前,各地已成立多家碳排放权交易所,但都是热闹开张,随后冷清难继。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主管部门和碳交易标准的混乱。全国缺乏统一的碳汇计量办法、评估体系、监测标准、交易规则,而是由各地实行差异化探索。 “从国际经验看,欧盟、美国、英国建立的都是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只有一个碳交易所。”邓三龙建议,从国家层面加紧统筹,推动碳交易在政策标准、交易制度、具体程序方面都能全国统一。“总之,要让碳交易有标准可依、有模式可循、有平台可用、有数据可查,有法律政策作保障。” 在具体实施层面,邓三龙呼吁推动林业碳汇进入碳交易。他认为,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两条主要途径中,相比压减产能、工艺改造等的工业直接减排,林业碳汇间接减排拥有投资少、代价低、见效快、综合效益好等优势,对经济增长速度和当前影响也是最低的。 科学研究表明,每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年平均释放氧气1.62吨、固碳1.83吨。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增加林业碳汇,改善生态环境,这种间接减排方式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邓三龙建议,国家在碳排放权交易的顶层设计中,优先安排、重点部署林业碳汇,使碳排放交易更加可行、更加易行。 此外,邓三龙建议逐步启动排放总额限制。“目前,国家还没有政策对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以强制约束,企业通过碳交易减排更多的是一种自觉行为,交易量也就十分有限。”他认为,国家应当出台政策,规定各地碳排放总额,再向企业分解排碳指标,超出限额的指标必须从碳市场购买,使碳排放权交易逐步过渡成为一个半强制甚至强制市场,推动碳交易真正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