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日报讯:30年前,他梦想跳出“农门”,30年后的今天,他却执着地在农村,从事和农业、农民相关的食用菌事业。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民企业家30年来默默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书写了华丽的篇章,创造出了中国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仙客来”。他就是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新华。
说起自己的创业故事,潘新华心绪难平。1979年高考落榜后,潘新华跟着父亲在家种田,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福建青年》杂志上看到一篇报道:福建青年农民用科技创新种蘑菇发家致富。就是这则消息,让潘新华产生了创业的冲动。
早些年,在潘新华的家乡,蘑菇可是稀罕物,一般只有逢年过节、请客吃饭,香菇上桌才算是好客。但是,只要看到香菇是用线绳系着的,那千万别吃,因为那是借来的。潘新华想,就是为家乡人都能吃得上香菇,也要下定决心学习种菇技术。
可是去福建学习的费用怎么解决?在当时只有到砖瓦厂做出窑工的收入最高。但是出窑的工作却十分艰辛,窑温50多度,搬砖的手都会烙起血泡,眼睛被煤灰呛得都难以睁开,每天十二个多小时的强体力劳动,居然让潘新华这样刚出校门的小伙子做了下来。做了四个月,人瘦了一圈,皮蜕了一层,挣了300多元血汗钱。潘新华揣着钱赶紧南下福建学技术。到福建后,潘新华一算坐车、住宿、吃饭等开销,300元所剩无几,没钱交学费了。所幸,福建师傅被他的真诚打动,让他留下来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跟着学习。为了省钱买种菇资料,潘新华只好一日三餐躲在外面吃油条。也许是那时吃多了这东西,现在一见油条就反胃。功夫不负苦心人,潘新华终于学会了种菇技术,回到家乡。
但是,种菇并不容易。种菇需要木屑,没有粉碎机,潘新华就用柴刀把树枝剁碎;没有接种箱和恒温箱,潘新华就用土法制作,但却很耗电。于是,村里就有人说风凉话了,说潘新华是不务正业;家里人见了那么高的电费,很心疼,他父亲一气之下,把潘新华实验用的菌棒都扔掉了。但是潘新华痴心不改,在屋外搭了个草棚,守着他视之为希望的菌种和菌棒。
1982年,就是在这个草棚里,潘新华终于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生产出了首批70多斤鲜嫩欲滴的白木耳!它让全家看到了希望。在体验成功的时刻,潘新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接着,潘新华扩大种植规模,传授种植技术,卖菌种。由于菌种产量高、菇形美,加上他的服务好,菌种迅速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还出口到了印度尼西亚。
那时候,传授技术越多,种菇的就越多,种菇的多了,菇价就越低。潘新华在九江市场批发鲜菇,大家互相踩价,鲜菇当天不卖出去,就会烂掉,造成损失。潘新华想,如果能发明一种延长鲜菇保鲜期的东西,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认准的事,就要努力去做;失败了,再继续重来。潘新华一边种菇,一边啃书,一边做实验。他自学了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学,不懂就问。就这样,通过几年的几百个配方和上千次反复地试验,2001年,他终于研制出“活性保鲜液加工食用菌及山野菜工艺”,并申请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保鲜技术解决后,潘新华下决心投资办厂。但是,建个厂子最低要有50万元,全部家当投进去,还差了10多万元。让潘新华感动的是,患难之时,妻子毅然卖掉了手饰和家里值钱的东西,还从娘家借了3万元。当她把10万元交给潘新华时,轻轻地说了一句:“为了你的事业,我输得起。”这句话让潘新华刻骨铭心。
有了技术,出了产品,关键还要有市场,于是潘新华又当起了推销员。在上海,潘新华骑着自行车、三轮车跑市场。一次,他向一个客户介绍产品时,客户没好气地说:“走开!走开!别烦我!”潘新华忍气吞声,还是面带微笑地向他讲好话。第三次上门时,这个客户终于被潘新华的真诚所打动,当时就进了10箱货。
市场是有情的,有付出,就有回报。短短的几年时间,“仙客来”产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了户。到目前为止,“仙客来”已在国内外100多次展会上亮相,产品上了沃尔玛、家乐福、华联等2000多家大中型连锁超市的货架,被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国宴选用,并远销海外市场。
创业要有创新理念,更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创新就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开发新产品。目前,潘新华在保鲜、即食、干品食用菌的基础上,开发了灵芝养生胶囊、鸡腿菇多糖等100多个品种,在17个国家注册了“仙客来”商标。公司先后完成了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21项,获国家专利4项,先后被授予“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潘新华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创业过程中,以他的勤奋和执着终于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给予的肯定和鼓励。
2003年在九江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仙客来公司落户九江沙城工业园,由“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产能过万吨、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潘新华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能力再大,离开了组织都是渺小的!
潘新华总是对自己说:一个人要有感恩之心,一定要在稳中求进,要在进中求快,否则对不起这么多帮你的人。因此,潘新华在创业的同时,不论自己是赔是赚,从来没有停止过帮助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他根据自己的种菇经验,编写了46万字的《农家食用菌栽培指南》做培训教材,已免费为3200多名农民传授了食用栽培技术,带动了25000多户农民走上了种菇致富之路,为200多名下岗职工和返乡农民工解决了就业岗位。此外,公司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赠200多万元。
回想起自己的创业历程,潘新华深有感触:只有不断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只有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他坚信,随着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越来越重视,“农门”又迎来了一个美好春天,他将为农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九江市台办)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