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qrc
 

漫谈“网络舆情”

媒体:原创  作者:云山油茶
专业号:云山油茶 2024/8/5 10:38:48

漫谈“网络舆情”

(2024年8月5日)

  “网络舆情”顾名思义,就是以网络为载体,以某个人物和事件为中心,在一定时间内迅速集合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表达、传播、互动的一种网络表现形式和发展情势。比如,网络正在热议的万年县“毛奇、李佩霞事件”、“马翔宇举报事件”,再往前还有“刀郎'罗刹海市’之争”、“联想柳传志之讨论”等等都曾一度爆火全网,迅速形成舆论风暴。“网络舆情”从客观上说,它是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相融合的产物,它为“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从主观上说,它是制度包容、民主进步和国家自信的表现,它为“网络舆情”的物质条件能够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网络舆情”已经深深地关联和影响到我们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舆论管理、个人言行等诸多方面,因此,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以及如何有效管控和引导,应该是我们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学习了解的新知识。下面就相关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理解和观点,与网友共同讨论。

一、先说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否可以总结以下四点:

指向对象明。每次网络舆情都是以某个或某几个人物或某个事件为中心的,以此形成一个“舆论漩涡”,对象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对象不会是泛指,更不会是模糊或隐晦。否则,让人弄不明白、无法理解的人物和事件,就不可能引发网民的广泛参与和讨论、评论、议论。总结近年来国内发生的网络舆情无一不是如此。

传导速度快。互联网+自媒体+手机为舆情得以迅速形成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能自由表达意愿、无须付出成本、不受时空所限是助推舆情快速形成的动力所在。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靠的是口口相传,就有“一人传十,十人传百”、“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说法,当今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舆情的传导力更是无法想象。

互动网民广。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持续需要无数网民的加入和互动,就像台风的形成需要热带海域有足够的水汽一样。这里说的“广”就广在:进入网络空间的网民没有性别、年龄、身份、职业、地点、国籍等的限制,他们只要对卷入舆情漩涡中的人和事感兴趣,就可以自由的、没有顾忌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个人的意见。而且可以互相讨论、辩论,甚至是激烈争论。

影响力量强。舆情的力量小到可以影响政府调整和改变决策和决定,可以让一个不可一世之名人身败名裂,可以让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得到讨伐,可以让“暗箱黑手”浮出水面让埋没的金子重见阳光。大到可以颠覆一个国家政权,这不是危言耸听,美西方国家在世界许多国家搞“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就是从制造网络舆情开始,挑起骚乱、动乱、暴乱,直至迫使该国合法政府下台,此例并不鲜见。

二、网络舆情形成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形成、发展和消亡都有其内在规律,网络舆情也不例外。下面就来试探其规律性的主要体现:

波浪性。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引爆(起始阶段)—火爆(高潮阶段)一趋缓(过渡阶段)—消停(最后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若干个大小高潮,就像大海的潮汐一样,一浪接着一浪;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在舆情漩涡中的人和事出现大的变化,新的火爆(高潮)还会随之出现,如果又有其他的新的网络舆情的到来,转移了网民的视线,也会连带此舆情加速趋缓和消停。

次生性。是指围绕舆情漩涡中的人和事派生出来的相关的人和事,被网民挖出、曝光和追击的情形。网络舆情持续时间越长,次生性问题就会越多。以万年县毛奇、李佩霞事件为例,现在又不断冒出该县常务副县长吴某16岁参加工作,还外溢至共青团赣州市委干部李某15岁参加工作等问题,也上了热搜,成为热议,万年县纪监委书记兰某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就叫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像“次生灾害”一样接踵而来。

爆发性。舆情一旦引爆,就有可能迅速火爆,一旦火爆那就像超强台风携带狂风暴雨席卷而来,又像是山洪暴发,洪峰挟带泥沙倾泄而下,谁也无法阻挡。特别是有网络大V的加入,舆情风暴还会加速形成。除非把所有自媒体平台全部关闭,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使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关停,总有放开的一天,到那时肯定是舆情加倍爆屏,更加不可收拾。无疑舆情的爆发性对舆情漩涡中的人和事乃至对整个社会舆论的冲击都是很大的。

反弹性。舆情中所涉人和事反映的都是社会关切,面对网络舆情,如果应对不妥、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已经消停的网络舆情还有可能卷土重来。因为网民是有记忆的,网络是有留痕的。以当前正在热议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马翔宇举报其局长事件、江西安远县县长李某被举报涉嫌猥亵事件,都是发生在一年前网上流传无果的热点,时间并没有让人淡忘,一年多后的今天“旧事”又被重提,反弹网络,掀起了新的舆情风暴。前面讲到的“波浪性”也是反弹性的一种表现。

三、如何面对和处理网络舆情。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处置能力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广大网民参与能力的一种要求。应该说,网络舆情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因素,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有的网民是出于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基于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评判能力对舆情漩涡中的人和事发表议论,提出意见,不管观点是否正确,动机是好的,这是值得肯定的积极的一类;有的是为了凑热闹、蹭流量,盲目跟风跟帖,并不考虑自己面对的人和事是对是错、谁是谁非,是否都错,这是需要引导而不值得鼓励的一类;有的则纯粹是借人借事做笑柄、编段子逗乐开心,这也是不值得提倡的一类;还有的是别有用心,借机发泄对政府、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引偏舆情走向,这是值得警惕和防控的消极的一类。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呢?下面就此谈点个人看法,欢迎朋友指教和讨论:

提高认识,保持清醒。这主要是对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而言的。应该看到,网络舆情在当今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将是一个常态化的社会现象,很多民意、民情、甚至民怨都是通过这一渠道反映出来的,它具有真实直白、提交便捷、自由表达等特点,现在不少实名举报没有通过官方或者是在通过官方无解的情况下选择了网络平台,就是一个侧证。作为党政部门和领导应该正确对待和认真用好这一了解社情民意的好平台、好渠道,及时听取民众呼声,了解和掌握百姓所想所盼所急所爱所恨,使我们的为民措施更接地气和更具针对性。同时,对待有造谣、虚构、煽情嫌疑和倾向的网络言论、网络帖子和跟帖,要保持清醒和警惕,现实生活中,不乏由网络舆情演变为社会骚乱、由线上宣泄转到线下闹事的案例。对此应予重要,做到见微知著、及时纠偏和正确引导。

做好自己,正确处置。这一条也是对党政部门和领导而言的。做好自己就是平时做好各方面工作,多出正面典型,少出或不出敏感性问题、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都是因人因事而引发的,有的是围绕好人好事、赞扬好人好事而形成的與论场,但更多的还是冲着问题来的。如果在我们的管辖区内没有可以引发网络舆情的热点,没有招致热议的话题,网络舆情就不会有可引爆的“引子”和动力。就像台风的生成需要足够的水汽一样,没有水汽这个“引子”,热带气旋、地转偏向力都起不了作用。所以做好自己、建立扎实的工作基础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出现了网络舆情咋办?首先是要沉着冷静,任何一个不妥当都会引发舆情的强烈反弹,网民不买帐,群起而攻之,结果会更糟。其次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质疑,取得网民理解。有很多问题要公布处理结果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依规依法走程序,这可以和网民讲清楚,让他们相信组织,静待结果。只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纪律为准绳,科学判断,公正处理,就不怕舆论监督,再大的网络舆情也会在最后的结果面前自然消停。

保持理性,避免偏激。这一点主要是与广大网民共勉的。广大网民利用自媒体平台或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心声、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社会舆论监督,这无可厚非。但需要反对的是:不了解情况或无视事实就妄加评论;不客观不公正带着感情因素偏向袒护;不文明不礼貌情绪化的进行人身攻击;编织虚假信息引偏舆情风向。值得鼓励的是:客观分析,公正评判,文明交流,友好互动。要知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如果涉嫌违规违法,轻则社交帐号被封禁,重则将受到法律制裁,这样就很不值得,也毫无必要。昨天,我在抖音“澎湃新闻”关于万年县毛奇、李佩霞事件的评论区里发现,大多数网民的评论基本都是一边倒,对毛奇是一边倒的指责、调侃,对李佩霞则是一边倒的同情、声援。忍不住我也在评论区发了三条,写如此处与网友切磋:“按常理分析,这里有不少疑点。我们还是相信组织。相信组织会以事实为根据,以法纪为准绳,不会为网络舆情所左右。”“官方调查处理结果未公布之前,一切都是猜测。”“基于理性和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评判才有可能是客观公正的。”

       

 

阅读 894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 运营:江西林科网
京ICP备05067984号-13
基于E-file技术构建